晓夏

本间贵史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诡计多端的意思他们拿遍顶尖名校的offer,真正被看中的特质你却不知道-WE留学生

浏览量:193

他们拿遍顶尖名校的offer木原数多,真正被看中的特质你却不知道-WE留学生
美国大学录取结果揭晓后,几个横扫牛校offer 的明星高中生的故事也被媒体争相报道。
抓住大家爱看牛娃的心理,再玩一玩标题党,这些故事在中美网络上得到了爆发式的传播。
1
华裔女孩靠一篇文章,收割了14个美国名校offer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萧靖彤。
据报道,这个出生于马来西亚的18岁华裔女生因为在申请文书中描述了作为自己新移民在美国经历的语言煎熬和嘲笑,打动了14所大学的招生官并获得录取,其中包括8所常春藤和斯坦福大学。
2
黑人少年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被斯坦福录取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名18岁的孟加拉裔男孩济艾·哈迈德(Ziad Ahmed)。
据报道,济艾·哈迈德在文书中回答斯坦福大学的问题“什么对你很重要,为什么”时,重复写了100遍“黑人的命最重要”(Black Lives Matter)。可令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都“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却因此通过了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考试,被成功录取。耶鲁和普林斯顿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这些年轻人被录取,靠的是文书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些年轻人,无论在成绩、活动、经历等方面本就百里挑一。
如果你以为他们最终打败一票奇虎相当的对手,凭的是被媒体大肆炒作的文书多重人格侦探,那你就太不了解美国大学了。
不过,今天小WE想谈的倒不是标题党的问题,而是想和大家谈谈这些录取背后,美国大学真正传递的焦点信息。
这个信息不仅适用于萧靖彤和济艾·哈迈德,甚至适用于45%-50%跨进名校门槛的学霸。
简而言之,他们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是“the hooked applicants”。
微妙的“Hook”
Hook,本意为钩子,在美国大学申请中,是指一个人身上吸引某所学校的独特优势。在留学申请中,你的“hook”会对招生官的录取决定产生重大影响。
好的“hook”,可能让你从一开始就赢得招生官的好感,甚至让你从濒临被拒的边缘起死回生。它通常在招生官评估同等条件申请者的时候起作用。毕竟每年都有无数的牛人申请常青藤,很多学生在硬指标上几乎不相上下。试想一下,当招生官拿着两份奇虎相当的材料,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hook最微妙的地方。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48%的美国大学申请者认为“hook”可以增加自己被大学录取的机会。
招生官是如何组建一个班级的?
和申请者的思维不同,招生官更想找的是一个全面的班级,而不一定是全面的个人。会吹双簧管的啦,运动员啦,有不一样的学术兴趣点的.....等等。
Dr. Michele Hernandez曾在达特茅斯学院担任过四年招生官,朱青阳她从招生官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在工作中,是如何录取学生,组建一个班级的。
17-20% 服务校队的运动员
8-12% 少数族裔
3-5% 捐赠或潜在捐赠者
10-15% 校友子女
她说,班级里大约45%-50%的名额都给了“the hooked applicants”;与之相对的是“the non-hooked applicants”。
纵观美国大学,校友子女、学校捐赠、种族背景、体育特长、艺术天赋是进入某些学校的“hook”,这在顶尖名校的录取里,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Hook”如何打动名校? 1
种族和社会背景
你是美洲印第安人还是阿拉斯加土著?黑人还是非裔美国人?墨西哥裔美国人还是拉丁裔美国人?亚裔还是太平洋岛民?或者,你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
经历了几代人的种族抗争,如今的美国大学对于少数族裔问题已是非常敏感。不少大学为了保证校园的多样性和“政治正确”,都会积极招募来自少数族裔的学生,并提供充裕的经济资助。
在上述故事中,萧靖彤和济艾的身上,都有着不可抹去的标签,一个是华裔第一代移民诡计多端的意思,一个是穆斯林男孩。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都积极地为自身所在的弱势群体发声,并通过不断完善自我纠正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知。他们乐于奉献社会,给他人带去积极的影响。
例如萧靖彤,由于移民的缘故,她在刚来美国之时,经常因为英文发音不正确被大家嘲笑,但这反而使她开始苦下功夫,一边磨练写作能力,一边纠正自己的英文发音。方式是在学校参加在3000人面前表演诗歌的活动,采访各界人士以及为舞台剧写故事,反对无知台山黑沙湾,并为无家可归者、难民及被忽视的群体发声,用她的话来反驳纽约地铁老亚洲街头的一名表演者的嘲笑。
而写了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济艾·哈迈德,曾经在世界各地就美国穆斯林的生存现状进行巡回演讲,他甚至曾被邀请参加白宫晚宴,并得到前总统奥巴马的赞许。
2
校友子女或潜在捐赠者
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过这所学校,或者给这所学校捐过钱,告诉招生官。虽然说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被录取,但招生官至少会花时间好好审阅你的材料。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曾经披露,弗吉尼亚大学设立了一份VIP申请者的观察名单,以便特殊处理他们的申请。这一点也不奇怪,事实上,很多名校向来偏好录取校友的子女李龙君 ,巨额捐赠者的子女,甚至好莱坞明星的子女。
只不过,相比每次都闹得轰轰烈烈的种族问题,这种传承录取很少引起公众的注意。尽管因此受益的人其实要比少数族裔人群多得多。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校友子女在有“校友传承录取”传统的美国名校中阿密达,比例最多可高达10%-25%。
有本著名的书叫做Affirmative Action for the Rich: Legacy Preferences in College Admissions(作者Richard D. Kahlenberg ),书里提到:在大学录取中身为校友的子女,相当于SAT的成绩加了160分(满分1600分的情况下),这可以让申请者的录取率增加近20%。
这本书举藤校为例,2009年普林斯顿录取了41.7%校友的孩子雪地幸存者,是非校友孩子的4.5倍。但在1992年,这个比例只有2.8倍。同样的,2006年,布朗大学录取了33.5%校友的孩子。2003年,哈佛录取了40%校友的孩子。
当然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觉得这很不公平。多少出身平凡的孩子,只能凭借自身的努力,苦苦争夺一张名校的入场券。这些校友子女怎么可以靠“拼爹”抢走别人进名校的机会?是,但我们得先理解一下美国大学运作的方式苣姬。
所以争论中从来不缺少为美国大学辩解的声音急切网,在一些人看来鬼纶吧,美国名校,尤其是私立学校,靠校友捐钱办学,并依靠这些资金为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工人阶级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那么照顾一下校友后代也无可厚非漳平小鱼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不管怎样,在今天的美国,依然有四分之三的美国名校和几乎所有文理学院还保持着“校友传承录取”的传统。
只不过作为华裔实我想到更多的是,在这种现实下,华人小孩进美国名校格外难将门闺秀,在学校融入也难,是不是也跟华人社会普遍对当地社区活动、对慈善募捐活动参与度低的现实有关呢?当他们既听不到我们的声音,也看不到我们所做的贡献,又为何一定要把利益分享给我们?
3
体育特长
美国大学的体育文化已经深入骨髓,会玩一两种运动常常可以帮助提升你的录取几率。
第一眼看到Dr. Michele Hernandez所说,运动员在达特茅斯学院的录取中高达17%-20%,我也有些不敢相信。然而,这似乎早就不是什么遮遮掩掩的秘密。
早在7年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Jonathan R. Cole就在《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刊文,揭示美国顶尖名校青睐运动员的秘密:大约20%,即五分之一进入常青藤盟校和顶尖文理学院的学生都是服务校队的远动员。一些被教练选中的运动员,他们的SAT成绩可以比低于全班平均分100多分,但被录取的几率却比“非运动员”的申请者高30%。这些人的成绩,当然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同样进入名校的其它优秀学生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至于美国大学为何青睐运动员,原因也有很多。
例如,运动员学习和汲取了许多重要的人生经验——不畏艰苦、讲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些都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次,面对因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撕裂的美国,拥有“icon”般的运动员和运动队,可以增加学校的凝聚力。
还有质疑录取公平问题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这些人的学业表现究竟这样?Jonathan R. Cole说,虽然录取运动员存在很多问题,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运动特长生和班里90%以上的学生同时间毕业;而他们毕业以后,为经济与社区服务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艺术天赋
在申请综合性的院校时,一些艺术天赋可以弥补你在其它方面的不足,提高你脱颖而出的几率。比如你会吹巴松管,会画画、会跳舞、会写诗等等。
这些在萧靖彤的录取上就可以看到。
萧靖彤喜爱文学、写作,她二年级就开始写诗歌,小学毕业后在家自学两年,然后进入奥兰治县艺术高中学习写作方向的课程。她很早就励志成为创意作家,到18岁已有六年好莱坞记者的资历。
这种持之以恒的兴趣显然也是她吸引名校的“hook”。
5
地理多样性
如果你申请的是公立学校,本州居民的身份会是一个“hook”。
而在许多学校,来自于一个弱势地区也可能成为一种优势。东南面的大学会很欣喜地看到来自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申请人,西南部的学校则很欢迎来自佛蒙特州和缅因州的申请者。
或者说,你曾经在异国环境中生活过,并且有很深的体会和感受,也可以在文书中谈谈你的故事邱圆圆。
特立独行的加州理工大学
在纷乱的世界里,当然也不乏特立独行之辈。加州理工学院,至今仍坚持着“不以校友子女、学校捐赠、种族平衡、体育特长为考虑因素”的无偏向原则,只录取真正的“知识精英”。

在加州理工学院,申请者被视为只代表“自己”和他们的“个人成就与价值”,而无关种族与其它。
在加州理工的学生群体中,只有1.5%来自于校友家庭。
然而,这丝毫未影响校友对母校的捐赠。2008年,加州理工共收到7细胞博士,100万美元的校友捐赠,这一数字,几乎与有着“校友传承录取”政策的麻省理工学院持平(7,700万美元),尽管麻省理工学院在规模上是加州理工的五倍,拥有着更为庞大的校友群体。
关注国际教育,关注学生成长——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我们
任何疑问,欢迎咨询编辑小WE(ID: littlewe2015)